蘇州古城的中心,,有一座宋代園林滄浪亭。庭院幽幽,,門前一泓碧水環(huán)繞,,婆娑綠樹與亭臺紅柱兩相映照,優(yōu)雅又活潑,,自是韻味無窮,。
“雖由人作,宛若天工”,。古稱葑溪的滄浪亭,,未進園卻先見水,,這在蘇州古典園林中極為罕見。除了自帶的典雅和靜謐,滄浪亭與眾不同的氣質(zhì),,在于由內(nèi)而外散發(fā)出來的那股“清澈”之氣。
“滄浪之水清兮,,可以濯吾纓,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,。”這首孔子周游列國時聽來的《孺子歌》,,成為滄浪亭名字的由來。北宋慶歷年間,,被貶流寓吳中的詩人蘇舜欽購得五代舊池館,,傍水建亭,常駕舟在此間游玩,并以“滄浪濯纓”典故為之取名,。“滄”即青蒼之色,,“浪”即涌動水波,只“滄浪”二字,,便給人帶來豐富的感觀體驗,。
穿過重巒疊嶂的湖石假山,走過曲折婉轉(zhuǎn)的回廊,,在滄浪亭西北角,,仰止亭旁,有五間硬山頂建筑,。門前栽有樸樹,、綠竹、芭蕉,,郁郁蔥蔥,。走進堂內(nèi),三面墻壁嵌有594幅歷代人物平雕石刻像,,形成一處蔚為大觀的肖像畫廊,,生動傳神。這就是滄浪亭一處吸引人們前來瞻仰的獨特文化景觀——五百名賢祠,。清朝道光年間江蘇巡撫陶澍給祠題字“景行維賢”,。如今,這里已是見證人文蘇州2500年歷史的“光榮榜”,,也成為世人“見賢思齊”的打卡勝地,。
在五百名賢祠,居于首位的是春秋時期的季札,。季札是吳王壽夢之子,,因“三讓天下”,被孔子贊譽為“至德”之人,。季札誠信善良,,留下“季子掛劍”的佳話。季札奉命出使魯國,,途經(jīng)徐國,,與徐君會晤,徐君十分喜愛季札的佩劍,,季札看在眼里,,心中默許使命達成后,將劍贈給徐君,?;爻淘俳?jīng)徐國時,,徐君已經(jīng)逝世,季札將劍懸掛在其墓旁一棵樹上,,這便是“季子掛劍”的故事,。司馬遷評價季札“見微而知清濁”。季札的坦蕩與超然,,為五百名賢的故事奠定了基調(diào)。
“千古風流事,,群賢聚一堂”,。594位先賢刻像,如同一張張歷史底片,,在時光的沖洗下,,顯露出清晰的輪廓,散發(fā)出耀眼的光芒,。“破楚興吳”的伍子胥,、“施于有政”的白居易、“先憂后樂”的范仲淹,、“除莠安良”的海瑞,、“公去民思”的林則徐……他們濟濟一堂,構(gòu)成了一幅徐徐展開的姑蘇廉潔文化的臻美畫卷,。
這其中尤為人熟知的有三國時期郁林太守陸績,,他兩袖清風、為民奉獻,,深受百姓愛戴,。任滿歸鄉(xiāng),由于行李太少,,船輕不勝風浪,,陸績只能請人搬來一塊大石壓艙?;氐教K州后,,這塊大石被放于文廟內(nèi),后世尊稱為“廉石”,。還有明朝蘇州知府況鍾,,他也是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,守蘇長達13年,,被百姓稱為“況青天”,,與包拯、海瑞并稱中國民間“三大青天”,,現(xiàn)代昆曲有一出名戲曰《十五貫》,,講述的就是況鍾剛正廉潔,、平反冤案的故事,可以說是婦孺皆知,。
上善若水,,激濁揚清。久負盛名的滄浪亭遠不止失意文人的悵惘與嘆息,,在經(jīng)歷了歷史上一次次傾頹與重修后,,滄浪亭風韻不減,“滄浪之水”的意象越發(fā)動人,。“滄浪之水”成為為官者“一清如水”的符號,,高雅脫俗、清廉自守,,慢慢升華為姑蘇文人士子的做人準則和處世哲學,。
歷經(jīng)世事變遷,滄浪亭這座古樸幽靜的“城市山林”依然散發(fā)著芬芳,,迎接著八方游客,。五百名賢以他們的“德、言,、行”,,為姑蘇古城留下了一份豐盈而璀璨的文化遺產(chǎn),也讓這千年園林腳下的滄浪之水愈顯清澈,、流淌不息,。
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602003424號